男女主角分别是朱由检王承恩的现代都市小说《精品大明:皇帝重生,归来重整江山》,由网络作家“暮叶知秋”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大明:皇帝重生,归来重整江山》中的人物朱由检王承恩拥有超高的人气,收获不少粉丝。作为一部军事历史,“暮叶知秋”创作的内容还是有趣的,不做作,以下是《大明:皇帝重生,归来重整江山》内容概括:朱由检围着头戴儒巾身穿青袍的宋应星连转了几圈,突然问道:“你就是宋应星?”宋应星立即躬身回禀:“回禀皇上,臣正是宋应星。万历四十三年南昌乡试举人.....”(注:明朝时期从秀才开始在皇帝面前皆可自称为“臣”。)说完,宋应星悄悄抬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内心已是十分惶恐。一个四十岁连续三次会试失败的落魄举人却突然被锦衣卫带到了紫禁城面见皇帝!......
《精品大明:皇帝重生,归来重整江山》精彩片段
乾清宫——东暖阁。
一听说锦衣卫已经把宋应星带了回来,朱由检是一刻也没有耽误,立即下旨召见。
对于这个集诸多大成于一身的神人,朱由检可是心心念念很长时间了。
“臣宋应星拜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快起来,让朕好好看看......”朱由检亲自近前将匍匐在地的宋应星扶了起来。
朱由检围着头戴儒巾身穿青袍的宋应星连转了几圈,突然问道:“你就是宋应星?”
宋应星立即躬身回禀:“回禀皇上,臣正是宋应星。万历四十三年南昌乡试举人.....”(注:明朝时期从秀才开始在皇帝面前皆可自称为“臣”。)
说完,宋应星悄悄抬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内心已是十分惶恐。
一个四十岁连续三次会试失败的落魄举人却突然被锦衣卫带到了紫禁城面见皇帝!
这放谁身上能不紧张?
更何况一见面皇帝就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好一番围观,眼中好像还透着一种奇异的光芒!
朱由检的这个表现可着实把宋应星给吓得不轻.......
在明朝男风极盛的情况下,朱由检的这番举动确实是很容易让人误会的。
但这个荒诞的念头也只是一闪而逝罢了。
害怕归害怕,但宋应星还是颇为理性的。
毕竟他也不认为皇帝真的会“看上”自己这个已经四十岁的“邋遢”大叔。
直到这一刻宋应星还有一种如梦如幻不太真实的感觉,自己竟然莫名其妙的被天子召见了。
本来宋应星在南京待的好好的,就等着年初的春闱再搏一搏功名。
谁知道“祸从天降”!
根本就没搞明白怎么一回事呢,稀里糊涂就被送进了紫禁城.....
-------------------------------------
“万历四十三年举人,那就没错了!”朱由检看着神色颇为紧张的宋应星,连连点头:“朕要找的就是你。”
“这次的春闱你就不要参加了,朕对你另有大用。”
“朕准备在大明大力推行新学,例如物理、自然、生物、新农业等等这类新的新学类目。”
“这些方面才是你的长项,以后就不要再在八股文上浪费时间了。”
“臣忏愧......”宋应星听到皇帝的最后一句话不由老脸一红,颇有些难为情:“自从中了举人之后,臣累次会试均以落榜收尾实在是......”
朱由检见宋应星一脸的尴尬,随即解释道:“朕这可不是揭你的短。朕知道你对诸多新学都颇有钻研,尤其是在农业方面的研究更是无人能及!”
“近年来我大明天灾不断,百姓深受其苦,改良农作推广玉米、土豆、蕃薯等高产作物已是刻不容缓之事。”
“皇上竟然也知晓土豆、玉米、蕃薯这些外来之物?”宋应星对朱由检的这番话倒是倍感惊讶。
朱由检看着异常惊讶的宋应星,故意反问道:“怎么?难道朕就不能知道这些东西吗?”
宋应星连忙低头请罪:“皇上恕罪!臣并无此意......”
“行了,朕可不敢怪罪你。你是朕请来的大救星,也是我大明百姓的大救星!”朱由检笑道:“设立大明科技院的章程朕已经想好了。”
“你,徐光启,孙元化还有我大明那些具有真本领的新学人才都将是我大明科技院的第一批成员。”
“徐光启你们应该早就认识了,你们这帮热衷于泰西之学的高端人才圈子就那么大,也都是老熟人了吧?”
“回禀皇上,臣和徐大人素有旧交,本来还想着趁着此次春闱的机会前来京城拜会一下徐大人。”宋应星赶忙回道:“只不过听说徐大人这些日子刚好回家省亲还没回京,所以臣便想着等春闱过后再转到北京拜访......”
“哦?那现在也算是歪打正着了,朕让人提前把你接过来也好让你和徐爱卿早点相见。”
“朕已经派人督促徐光启速速回京了,应该也就是这几天的事了。”
“朕心里现在是真的着急啊!天灾人祸让我大明的万千子民都饱受饥荒之苦,今天听到你到了京城,朕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才算是落了地!”
“皇上言重了!臣何德何能竟使皇上如此看重.......”宋应星闻言更是惶恐。
这一见面皇帝就把他看成了大明的大救星,这让宋应星实在是有些受宠若惊。
朱由检摇了摇头,面色严肃道:“朕这话可是一点也没说重!”
“朕准备把2000万亩皇庄全部交给你打理,就把它们当作大明的第一批试验田,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大明粮食问题的也就只有你宋应星了。”
“不要谦虚,有本事就是有本事!朕最讨厌那些虚头巴脑的谦让。”
“你身上的担子可是非常重的,大明的田地能不能产出更多的粮食可就要看你宋应星的能耐了。”
“你要知道,你现在要做的可是一个造福于民、惠泽子孙万代的大工程。”
“今天且回去先好好休息一下养足精神。明天我让掌管御马监的曹化淳与你一起到就近的皇庄实地看一看,有什么需求尽管提出来朕一定给予满足!”
宋应星虽然在科考的道路上屡屡碰壁,但于科学领域却是一位不掺杂任何水分的牛人!
而在诸多学科中,其最精研的莫过于农学。
宋应星在农业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可谓是影响深远。
要说这个时代里对水稻种植研究最深入的人是谁?那肯定就是说的宋应星了。
把他比作“明代神农”也一点不为过。
所以,把发展大明农业的重任交给宋应星去做绝对是最为合适的人选,没有之一!
“臣定不负皇上重托!必以毕生所学来造福于民。”宋应星满怀激动之情跪地而拜。
朱由检的这番话与宋应星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对他的触动也非常之大。
他做梦也没想到皇帝会将农业问题看的这么透彻,并且还这么重视新学。
一个重视新学并想要不遗余力改良农作的皇帝,这种远见实乃古今第一人啊!
“起来吧,先领个工部郎中的官职过渡一下,等科技院正式设立后朕再给你们这些特殊人才加官进爵。”
“以后,我大明的官员将分两种,即科考与新学技艺并重。两者相辅相成方是大道.......”
“臣万谢皇上隆恩!”宋应星再次以额触地,由心而言:“臣蒙皇上器重将如此重任交付于臣,臣不求高官只求可以替皇上、替大明完成这惠及子孙万代的大功德!”
天启七年十二月初四日,新的内阁班底以及六部主官在皇帝和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四位阁臣的联手推动下被快速确定了下来。
按照传统,新皇登位一般会对朝堂的格局进行一番调整,特别是内阁以及六部尚书这些重要人选更是如此。
再加上之前因为魏忠贤的事情,刚刚登基的朱由检已经惩办了一些人,很多官员也都递交了辞呈,职位上面存在空缺的也比较多。
所以,大家也都在等着新朝的人事变动。
如果按照原本的历史进程,现在这个时候朝廷已经开始整治阉党定处逆案了。
崇祯朝的新内阁班底也会以抽签的形式产生。
这也是崇祯自己想出来的办法,此时的朝堂格局已经被打乱,官员的背景也是错综复杂令其琢磨不清,刚刚登位的崇祯也实在是吃不准哪些人可堪大用。
于是便想出了用占卜抽签的形势,想借助天意帮自己选出一个得力的内阁班底。
不过,事实证明崇祯想出来的这种听天由命式的选阁方式并不怎么靠谱。
老天爷并没有帮他选出一个堪用的内阁班底。
而焕然一新后的朱由检自然不会用这种将不靠谱的方式来选任新朝的内阁班底。
因为,新朝的核心班底他早就已经想好了。
对此,朱由检也早就暗中做好了安排,还特别与现在的内阁辅臣黄、施、张、李深谈了一番并取得了他们的支持。
朱由检已经明确表了态,让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安心,他们依旧会是新朝内阁班子里的重要辅臣。
这也正是朱由检的高明之处:把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这四位老臣留下来,才能让大部分朝臣的心安定下来。
因为,魏忠贤得势的时候大明朝十之七八的官员出于各种原因都讨好过魏阉。
现如今魏忠贤虽然已经成为了过眼云烟,皇上也没有再以此事扩大牵连。
但满朝的大臣依旧无法安心,谁也吃不准皇帝是不是真的不打算清算阉党了。
毕竟,恶名昭彰的五虎、五彪以及内廷里魏忠贤的核心班底都已经被以各种理由治了罪。
所以,那些曾经依附魏忠贤的官员们心里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顾虑。
而朱由检继续将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这四位阁臣留任的话,那这个问题便将迎刃而解了。
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四人当年可都是靠着依附魏忠贤才得以入了内阁,这件事情在官场上根本不是什么秘密。
皇帝将此四人继续留任,也就是向所有人以实际行动表明了一个态度:魏忠贤一案已经尘埃落定,此事至此画上一个句号不再追究;诸臣安心任事,朝廷自不会亏待。
-------------------------------------
新的内阁班底中,已经六十四岁高龄三朝老臣孙承宗重新出山被定为了新朝的内阁首辅。
三朝元老,又是天启皇帝的老师,无论是论资排辈还是论能力,孙承宗入阁担任首辅都是挑不出任何毛病的。
而且,孙承宗熟知边防兵事,在军事战略方面无人能出其右。
日后,想要抵御快速崛起的后金,大明需要一位可以压得住阵脚又具备过硬军事才能及战略眼光的主心骨来撑起军事领域的重任。
将孙承宗扶到内阁首辅的位置上,就是为了让其在没有任何顾虑和掣肘的情况下,按照他的战略方针来稳定住大明朝的边防。
徐光启任内阁次辅,这可是一位推崇新学的多功能人才;会练兵、会铸炮、会天文、会数学、会外语、会农政、会水利、会冶金...........
让徐光启出任内阁次辅就是为了在新朝全面推行新学新政做准备。
首辅主军事,次辅主新学,这就是朱由检为拯救大明危局而精心设计出来的内阁领军组合。
而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四人则继续留任内阁辅臣。
这样一来,新朝的六人内阁班底便被正式确定了下来。
六部尚书人选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其中,极为重要的吏部尚书职位将由候恂接任,其为人极有原则,不附会权奸,又颇具识人用人之能,正适合接掌吏部。
原吏部尚书房壮丽因年龄与身体原因早就已经提交了辞呈。
只是朱由检没有马上应允,一直等着候恂入京才批准了房壮丽的辞呈。
此时正好赶上吏部拟定成效考核新制的重要档口,候恂来的时间可谓是刚刚好。
兵部尚书的人选没有更换,还是由在任的阎鸣泰继续担任。
阎鸣泰以前虽然是魏忠贤一党的重要成员,可他主政兵部的能力还是极强的,对辽东事务也比较了解。
曾经提出过毛文龙移镇等诸多有利于辽东战场的主张,与袁崇焕的关系也不错,留在兵部尚书的任上定能上辅孙承宗处理军事兵务,下佐袁崇焕整顿辽东。
所以,抛开其不太光彩的阉党背景,阎鸣泰确实是当下最合适的兵部尚书人选。
大明朝的钱口袋——户部,朱由检选了毕自严撑起这个重担。
历史上的毕自严就担任过户部尚书,而且干的不错。
至少在毕自严掌管户部的时候,辽东的将士们都能够吃个饱饭。
在大明朝财源枯竭、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毕自严可以支撑明朝财政近十年,也足以证明了他优秀的掌财能力。
工部尚书则由著有《军器图说》的武器专家毕懋康担任,这位可是明末燧发枪的缔造者。
朱由检既然想要大力推行发展火器,这工部就得选一位既能管事又具有专业知识的内行人来主事。
其实,如果按照朱由检从后世资料中了解的情况而言,徐光启应该是最合适的工部尚书人选。
只不过,现在徐光启另有重任,退而选其次也就毕懋康最合适了。(同时期的宋应星、孙元化等重要人才更加偏重于纯粹的科技型人才,对于领导工部却不太适宜。)
然后就是刑部与礼部的尚书人选,分别由擅长审理案事的钱龙锡和操行恬雅的何如宠担任。
六部之中,朱由检将兵部视为重中之重。
因为他知道,逢此乱世到处都是需要用兵的地方。
所以,兵部一定不能出乱子。
考虑到阎鸣泰曾为阉党的身份,为了达到平衡。
朱由检特意将亲东林的申用懋放在了兵部左侍郎的位置。
申用懋也是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人才,放在兵部左侍郎的位置上倒也合适。
还有锐意进取,敢于摒除旧制、善于整顿兵政的李邦华,被任命为了实职的兵部右侍郎。
让其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负责整顿京营的要务。
地方方面,熊文灿被任命为了福建巡抚,负责招抚早就有归顺朝廷之意的郑芝龙。
洪承畴则被授予了三边总督之职,主平民乱之事。
孙传庭、卢象升暂领兵部右侍郎衔派驻地方整顿兵务、编练新军。
袁崇焕出任蓟辽督师,负责辽东事务..........
有了这套班底,朱由检也可以暂时松上一口气了。
重要事务都有专人专职主导负责,他这个皇帝只要在京城把握大方向专心稳步推行新政即可。
最起码,有了这帮勤于任事又具真学才干的能臣干将替朱由检分担朝政压力,他失眠的毛病应该也会大为改善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