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林澈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开局屡献毒计,老朱慌了全文小说》,由网络作家“清风识月”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小说《大明:开局屡献毒计,老朱慌了》,此书充满了励志精神,主要人物分别是林澈朱元璋,也是实力派作者“清风识月”执笔书写的。简介如下:穿越到大明洪武,成为一名参加殿试的贡生。深知洪武朝当官不易的他,一心重返前世。奈何系统要求,只有被朱元璋处死,才能回到现代。于是乎。殿试策论上,林澈洋洋洒洒写下《科举取仕,误国误民疏》,一心求死!老朱震怒,将林澈打入诏狱,秋后问斩。本以为要吃些苦头的林澈,诏狱结识一位勋贵二代。没事给他讲讲课,不但没受罪,反而十分享受。“林先生,何为‘资本论’?”“林先生,‘官绅......
《大明:开局屡献毒计,老朱慌了全文小说》精彩片段
要知道。
朱樉闹别扭归闹别扭。
可是在他心里,洪武皇帝朱元璋地位,可不是一般的高大。
再加上大学堂那些大儒们灌输的君权神授思想。
深深扎根在他心里。
在他潜意识里,就没有父皇办不了的事情。
这些天,林澈给朱樉上课,让他开阔了眼界,也灌输了一些颠覆他认知的思想。
像之前一直以为,父皇是真命天子。
父皇所说的话,所制定的政策…无疑都是不可置疑的。
然而,林澈却通过自己丰富的知识,将这一认知一一打破。
也动摇了他内心的信念。
原来父皇也有犯错的时候,而且所犯的错误还会深深伤害天下黎民百姓。
不论是赐公田补贴官员俸禄,造成土地兼并。
还是重农抑商,阻止经济社会发展。
亦或是海禁让沿海居民生活陷入困顿。
在林澈的讲解中,这些都是不折不扣的失败政策。
给百姓,给朝廷带来弊端远大于益处。
朱樉茫然了。
“林先生,既然解除海禁有这么多好处,父…当今皇上为什么还要实行海禁?”
朱樉给林澈倒了一杯酒,闷声闷气的问道。
林澈喝了一口酒,略一思索开口道:
“当今皇上之所以实行海禁,无非考虑到了两点。”
“第一点就是重点关注农业。”
“要知道,大明的税收基本上靠农民种地来维持的,农业经济决定大明朝的命运。”
“大明建国时间不长,整个社会还没完全从战乱萧条中恢复过来,全国上下致力于恢复发展经济,尤其是农业经济,自然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
“还有几千年中原王朝,农耕思想根深蒂固,也是当今皇上重农抑商的重要原因。”
林澈说到这里,朱元璋听了连连点头。
这小子又把话说到了他的心坎上。
现在大明天下初定,朱元璋在全国实施休养生息政策,致力于农业经济复苏。
至于什么商业经济、海外贸易,在他心里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当然正如林澈所说,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农耕思想,也造成了他的‘短视’。
朱元璋暗暗点头,心中对林澈的看重又多了几分。
这边讲课继续:
“第二点皇上从大明江山社稷考虑。”
“当今皇上虽然建立大明,却并未实现真正的统一,依然存在‘内忧外患’的局面。”
“内忧’是指大明内还有前元余孽没有清剿干净。”
“‘外患’那就更多了,东北方纳哈出部经常袭扰边境;西北方北元王庭依然存在,时刻威胁大明政权;东南张士诚和方国珍旧部就盘踞在沿海一带。”
“当今皇上考虑,实行海禁,就是防止张士诚、方国珍旧部,与倭寇、国内反抗势力勾结,危及大明的江山社稷。”
“以上两点注定了当今皇上,要实行海禁。”
等林澈分析完,隔壁朱元璋几乎定在了那里。
这小子就像他肚子里的蛔虫,完全把握住了自己的心理动态。
林澈不仅说出了他心里对海禁的考虑,就连当前的形势都分析的面面俱到。
如果不是自己亲耳所听,朱元璋一定会以为这话出自一个积年官吏之口。
没有多年官场经验积累,哪能分析的如此透彻。
可是林澈之前只是一名贡生,完全没任何的官场经验。
他是如何做到的?朱元璋很是困惑。
监室内,
等到林澈分析完,朱樉这次反应很快:
“先生,听你这么一说,当今皇上这么做没错啊!”
“这两点确实是大明当前面临的迫切问题。”
“这么说实行海禁,还是很有必要的!”
说到这,朱樉目光迫切的看着林澈,希望对方有一个肯定的回答。
没想到林澈还是摇了摇头。
“你错了,当今皇上想错了,也做错了。”
见朱樉傻子一样看着自己,林澈给两人倒了一碗酒,继续说道:
“我们就从他考虑的两点一一分析。”
“先从第一点来说,当今皇上重视农业,确实一定程度恢复了农业经济。”
“但是!”
林澈将这个词加重了语气,“重视农业,也是要因地制宜。”
“他在沿海地区,实行海禁,发展农业经济,就是大大的错误。”
“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条件并不适合耕种。”
“古语说的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当地海民早就习惯了依海为生,靠捕鱼维持生计。”
“一旦实行海禁,那些海民不能捕鱼维持生计,又没有合适的土地耕种,他们只能铤而走险,通过走私牟利或者干脆加入海盗。”
说到这,朱樉似乎有些明白了。
正如林澈所说,老爹制定的禁海政策,初衷是好的,只是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就是好心办错了坏事。
隔壁的朱元璋若有所悟,默默的看着墙壁。
“我们再说第二点,皇上考虑的‘内忧外患’本没有错,却忽视了,开放海禁,不仅能增强大明经济,更是能提高大明的军事实力。”
“一旦放开海禁,泉州、闽州和番禺的几大船厂一开动,成百上千条远洋船队组建。”
“既能保护海外贸易的顺畅,更能保卫大明沿海边防。”
“在大明无敌舰队比起来,张士诚、方国珍旧部的那些小渔船,根本就不够看的。”
“别说对抗了,就是撞也能将这些余孽,送进海里喂鱼。”
“这些小鱼小虾哪里还能对大明构成威胁。”
“到时候大明无敌舰队,纵横在海洋上,所向披靡,就连后来号称‘日不落’的大音帝国看到我大明无敌舰队,也将瑟瑟发抖。”
林澈说完,猛的灌下一口酒。
豪气干云。
意气风发。
好像自己就是那支无敌舰队的指挥官,睥睨天下。
朱樉也被林澈豪言所感染。
呯!
他拎起桌上的酒坛砸在地上摔了个粉碎,陶瓷混杂着酒水溅的到处都是。
“岂有此理!”
朱樉心情激荡,怒火无处发泄,破口大骂:
“皇上脑袋被门给夹了?!”
“怎么尽出昏着,不行,咱出去一定找他说道说道去?”
两人来到朱樉的豪华监舍。
“你刚才跑哪去了?”
“啊?”
两人刚坐下,被林澈猛然一问,朱樉心虚的避开射来的目光,支吾道:
“嗯…我就去了趟茅厕,还能去哪?”
“林先生刚才来过啊!找我啥事?”
“没啥大事!”
林澈也没多心,这货有个不好的习惯,茅厕一蹲就是半个时辰,也不怕蹲出痔疮来!
“找你是想让你帮我弄一支笔,和一张纸。”
“问狱卒要了说没有,就过来找你了!”
“等了你半天都没见到你人,就回去睡觉了!”
朱樉心虚的看了眼对方,答应道:
“行,我这就去给你弄!”
“不过,您要纸和笔干啥啊?”
林澈随意看了眼天窗,指着外面说道:
“再过一天就行刑了,总得留个遗言啥的,否则不白来这一世吗?”
“唉!诏狱也太没人性化了,怎么也得表示一下吧?”
“听说连个断头饭都没有,真是…”
听着林澈调侃式抱怨,朱樉暗暗捏紧拳头,心里盘算起来。
虽然路上大哥表达了支持自己的意思,可是…没父皇点头,大哥敢吗?
他太清楚父皇的强势了!
再怎么说大哥也是储君,皇帝继承人,就算想支持自己,也不敢忤逆父皇啊!
朱樉皱着眉头,突然脑海中灵光一现。
他想起马车上,大哥说的那句莫名其妙的话:
自助者天助之,自弃者天弃之!
突兀的,朱樉萌生一个念头。
大哥说这话难道是在暗示自己,越狱?!
越想越觉得可能!
“喂,怎么搞的像你要被砍头一样!耷拉个脑袋!”
“我跟你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有些东西天生注定的!”
林澈敲了敲桌子,转移了朱樉注意,接着道:
“其实砍头有什么可怕,在我看来就是人生的一次奇妙的旅行!”
“嗯…好想快点感受这种酣畅淋漓的体验!”
林澈仰望着天窗,一脸向往。
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朱樉看着林澈嘴巴张的能塞下一个鸡蛋,有对死亡这么向往的么?死亡在他眼里仿若游戏!
一墙之隔。
老朱和朱标坐在隔壁面面相觑。
老朱这辈子杀过太多的人,什么样场面没见过,可是像林澈这样带着憧憬面对死亡的,他绝对第一次见到。
“老大!”
老朱看了眼目瞪口呆的朱标,叹服道:
“看到没,什么叫做能成大事者,像林先生这样就是!”
“面对死亡,置之度外的人!”
朱元璋端起茶盏,闻了闻茶叶的清香,继续道:
“想当年,南宋文丞相天祥,被前元皇帝忽必烈擒获,许以高官厚禄,金银财宝,劝降文丞相,见不为所动,又拿文丞相妻女威胁,用尽了手段,最终无功而返。”
“文丞相被关了三年,也被招降了三年,誓死不从。”
“最后留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容殉国!”
“壮哉!真英雄也!”
“此时的林先生,就有文公的气概!”
朱元璋有些惆怅的叹口气:
“林先生,面对死亡如此执着,难道世间就没有任何的牵挂?”
朱标看了眼父亲,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隔壁监舍。
林澈靠在椅子上,看着朱樉忙前忙后的张罗着。
很快。
一桌丰盛的美味佳肴摆在面前。
林澈看着有些过意不去:
“我说朱二,差不多就行了!”
“没必要铺张浪费,就咱俩吃饭,弄这么多菜,你爹知道非削你不可!”
听了这话,朱樉下意识缩了缩脖子。
随即拍着胸脯道:
“那哪行!”
“诏狱这鬼地方,潮湿阴暗,哪是人待的地,再不弄点好吃好喝的,先生身子骨非垮了不可!”
“您教我这么多知识,孝敬您是应该的!”
听了这话,林澈也不客气了,用手扯了快鸡腿!
“那我就不客气了!不过吃了你的送行饭,咱也不能亏了你!”
“咱破例给你开个小灶!”
“今天再给你讲一课!”
朱樉闻言笑眯眯的给林澈满上酒。
林澈小抿了一口,若有所思:
“先让我想一下,这两天讲的是洪武朝的弊政,那咱们还继续,今晚课时…咱们讲洪武帝制定的户籍制度,对大明王朝的危害!”
咕咚!
朱樉一口将杯中酒饮下,疑惑道:
“先生,这…户籍制度,咋也成了弊政了?”
对于户籍制度,在大学堂宋濂特意拿出来仔细讲解过,认为它对大明江山稳固,百姓安居乐业极其有益。
户籍分为军籍、兵籍、工籍、匠籍和民籍,父死子继、兄死弟袭代代相传。
“当下户籍制度,不是挺好嘛!”
“天下百姓,各司其职,各谋生活,世世代代干着自己该干的活,不必颠沛流离…”
“各行各业的人才,都有为朝廷效力的机会。”
“朝廷上下各司其职,工部有懂建设的人筑路桥修河道,户部有懂理财的人掌管钱袋子,刑部有懂法的人审案子。”
“如果没有户籍,岂不是乱套了?”
面对朱樉一连串的疑问,林澈拿起筷子在他头上敲了下。
“告诉你多少遍了,提问一个一个来。”
“我还没表示,你就像竹筒倒豆子似的,一股脑将所有问题全抛出来,谁能一下子接这么多问题?”
朱樉抱着头小声讨饶:
“林先生,咱就是天生性急,一时半会改不了,咱爹也老这样说我!”
“您别生气,这个我慢慢改!”
林澈斟了杯酒,头也不抬道:
“改不改是你的事,再过一天咋就该砍头了,也看不到你是改还是不改,挺好!”
听了这话,朱樉感到心里一阵难过。
未等他开口说话,林澈开始讲课了:
“洪武朝制定的户籍制度,有你说的一些好处,不过弊端也不少。”
“正如你所说,大明户籍制度承袭了世袭制,防止百姓随意改业、自由迁徙,保证了国家税收的稳定。”
“是大明一项基础制度。”
“乍一看,近乎完美!”
“可实际上,却是破绽百出,问题多多!”
一语落地,鸦雀无声!
一墙之隔的朱元璋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气。
诚如林澈所说,大明的户籍制度,是朱元璋三大政策外,另一个得意之作。
他相信,有这些制度作保证,大明会很快恢复国力,走上王朝巅峰。
却不料…
最新评论